东西湖的春天,被这所学校“包”进课堂
“绿豆粉裹住樱花香,仿佛触摸到整个春天……”2月28日,华中师范大学临空港实验学校多功能教室内,四十多名学生正专注地揉搓着面团。随着模具轻叩桌面的脆响,朵朵粉白春樱次第绽放。一场名为“樱花饼制作”的食育劳动课,正以独特的方式唤醒学生对季节的感知。
食育劳动:从樱花饼到四季餐桌
“提到春天,孩子们最先想到的是樱花。”三年级四班班主任李若凡介绍道。
在筹备《我的植物朋友》语文主题课时,她发现学生们的观察笔记里,有一半都描绘着樱花的身姿,于是,这份对自然的朴素热爱,化作了劳动课的创意源泉。
一堂充满诗意的劳动课,是学校“四季餐桌”教育体系的生动缩影。
课上,李若凡老师手持模具,一边示范一边讲解:“塑形时要像写毛笔字一样轻重有度,这样樱花才能绽放得美丽动人。”话音刚落,学生们便迫不及待地动手尝试起来。
“好看又好吃,我连吃两块了!剩下的我要带给爸爸妈妈尝一尝。”班长杜嘉怡开心地展示自制的樱花饼。她说,前不久,自己还给爷爷奶奶做了番茄炒蛋,受到一致认可。这次学校组织制作樱花饼的活动,杜嘉怡更是积极参与,想要学会更多的小零食制作方法,与家人一起分享劳动的成果。
学生们按照老师指导的步骤认真地制作樱花饼。
这堂充满诗意的劳动课,是学校“四季餐桌”教育体系的生动缩影。在这里,春裹青团时,他们诵读《春江花月夜》;端午包粽子时,探讨浮力原理;秋制沙拉时,研究营养搭配……传统节日与学科知识在劳动场景中自然交融,让教育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迫不及待地揉搓着面团。
“劳动教育不是孤立的技能训练,而是贯通五育的纽带。”副校长陈捷介绍道。学校深入挖掘劳动教育内涵,将食育教育与传统文化、学科教育、素养提升、特长培养相融合,力求实现劳动教育功能的最大化。
教育图谱:让每个生命都绽放华彩
华中师范大学临空港实验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公办学校,由东西湖区与华中师范大学合作办学。学校“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延伸至校园的每个角落,让劳动教育如毛细血管般渗透各学科,织就立体育人网络。
课程设计呈现“螺旋式上升”。一二年级:学生在“削苹果”中培养专注力,通过简单的劳动实践初步形成良好习惯;三四年级:学生通过“春节水果拼盘”理解对称美学,提升审美素养;五六年级:学生用废旧塑料瓶制作笔筒,同步撰写“资源再生”的小笔记,将环保意识与写作能力相结合。这样的课程设计既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又能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上周孩子将苹果摆盘成螃蟹形状,展现了独特的创新思维与奇思妙想。”家长胡女士兴奋地展示着班级群里的打卡照片:南瓜灯、玉米皮编织画、冰糖雪梨盅……每一份作业都是跨学科创作的结晶,见证了孩子们在劳动中的成长与蜕变。
“我们不仅要培养劳动技能,更要培育孩子们懂得生活之美。”副校长陈捷表示,在学校的教育图谱中,劳动是底色而非点缀。它连接着整理书包、逻辑养成等日常习惯的培养,连接着炒菜火候、化学变化等科学知识的探索,更指向传统文化基因的唤醒。
为进一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校还开发了“华熠”课程体系,包括啦啦操、跆拳道、管乐队、合唱队、机器人等特色课程。聘请专业教练提供指导,以兴趣为导向,让学生们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展现自我、提升能力、享受快乐。
报道支持 - 区教育局 华中师范大学临空港实验学校
文、图 - 周玉微
视频 - 陈丝
通讯员 - 吴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