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四普》| 东西湖的遗址
东西湖境域史属古云梦泽东境。据考古发掘证实,早在新石器时代,区境马投潭、余家嘴、钥匙墩等地就有先民活动。1984年,全国第二及第三次文物普查中,东西湖区文化部门在此区域内发现大量的石斧、石锛、夹砂陶、彩陶、动物骨等新石器时期器物。
一、马投潭遗址
马投潭遗址位于武汉市东西湖区径河街道码头潭遗址公园西面,1984年武汉市文物普查时首次发现,1992年湖北省政府公布其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考古工作者对马投潭遗址进行调查,采集有石斧、锛、凿和陶片。陶片以泥质红陶为主,夹砂红陶次之,由少量彩陶,纹饰由戳印纹、篮纹及镂孔、彩绘;器型形状有鼎、罐、钵、盆等。马投潭遗址平面近椭圆形,南北径约120米,东西径约90米,面积约10800平方米。文化层厚1.5—5.1米,属仰韶文化后岗类型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距今约6500—5500年,属晚期屈家岭文化至湖北龙山文化时期遗存。2016年在马投潭遗址旁新建“码头潭遗址码头潭文化遗址公园”,位于东西湖区吴家山北部,采集的石器有石片、磨制石斧、锛、凿等;陶器有三角形扁鼎足、柱状鼎足、豆足、高领罐口沿、卷沿罐口等,多为红褐陶,另有橙黄陶、红胎黑灰陶、黑陶及灰陶。动物遗骨有鹿角、兽骨、野牛牙等。
二、余家咀遗址
余家咀遗址位于武汉市东西湖区柏泉街道园林大队余家咀坡地,1984年3月武汉市文物普查时发现,1988年武汉市人民政府公布其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该遗址平面形状近长方形,东西径约210米、南北径约70米,面积约15000平方米,文化层厚0.5—2米,采集陶片以泥质红陶为主,有少量夹砂红陶,器形有鼎、罐等,属新石器时期石家河文化遗址。遗址分布区域中部为桔园,其他区域遍布杂草灌木,未经工农业开发,保存较好。
三、钥匙墩遗址
钥匙墩遗址位于东西湖区柏泉街道东湖大队钥匙墩湾,1984年3月武汉市文物普查时发现,1988年武汉市人民政府公布其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该遗址平面形状近长方形,南北径约250米,东西径约120米,面积约20000平方米。文化层厚0.5—2米,采集有石斧、铲、锛、镞和陶片。陶片以泥质红陶为主,有少量泥质灰陶,纹饰有弦纹、绳纹,器形有鼎、豆、盆等,属新石器时期石家河文化。遗址分布区域中部为农田,东北部有民房,东部有新挖鱼塘,对遗址本体及周边环境风貌有一定影响。其他区域遍布杂草灌木,未经工农业开发,保存较好。
四、营房墩遗址
营房墩遗址位于东西湖区柏泉街道东湖大队八小队,属新石器时代古文化遗址,2023年武汉市人民政府公布其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该遗址位于东西湖大堤18—19公里间偏西300米处,高于四周农田约1—3米。墩上东南部埋葬多座近现代墓,南北径约200米,东西径约150米,面积约30000平方米,文化层厚约1米,采集标本有石斧、碗把、红烧片、纺轮及不同年代的陶片、瓷片等。
五、圣家墩遗址
圣家墩遗址位于东西湖区柏泉街道东湖二村南,1984年6月被发现,属新石器时代遗址,为东西湖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该遗址面积约3000平方米,南北径约60米、东西径约50米,文化层厚0.5—1.2米,采集有石锛、凿和陶片。陶片以泥质红陶为主,有少量夹砂灰陶,纹饰有弦纹,器形有鼎、罐、盆等,属石家河文化。
来源 - 武汉临空港文化中心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