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青街志愿服务,为何持续升温?
“我在派件途中发现电梯异响。”快递员凌志的一通电话,立即调动了团结社区网格员和物业维保人员赶赴现场排查安全隐患。在长青街,原本奔忙于大街小巷的新就业群体,正通过“江城蜂巢”平台深度融入社区治理,实现服务与反哺的“双向奔赴”。
服务升级:从“暖心驿站”到“治理基站”
3月18日,长青街团结社区江城蜂巢驿站旁,快递员凌志正用驿站新配备的高压水枪和泡沫喷壶清洗电动车。
走进二十平方米的驿站,记者发现,空调、冰箱、微波炉等设施一应俱全,置物架上充电宝、急救箱等物资分类存放,书架上的《快递员劳动权益手册》已被翻阅得卷了边。2023年驿站完成升级后,新增的二楼空间配备健身器材与乒乓球台,日均接待量突破80人次。
团结社区江城蜂巢驿站
服务升级带动治理效能提升。社区以驿站为枢纽,组建起五十多人的青骑兵志愿服务队。定期开展的应急救护培训让青骑兵志愿队掌握了心肺复苏、包扎等技能。通过参与巡查、入户宣传等志愿服务获取积分,队员们每季度可兑换生活物资。队长凌志三年间累计上报建筑垃圾堆放、消防通道违停等问题二十余件,2023年被评为“长青好人”。
角色转换:流动网格员激活治理末梢
“3号快递柜门卡顿!”“7栋外墙雨水管开裂!”在团结社区工作群,标注“青骑兵”的报备信息实时传递着社区动态。这支流动的红马甲队伍,已成为社区治理的“移动传感器”。
“他们熟悉社区每个角落,是天然的治理合伙人。”社区委员耿锦对春节期间的一幕记忆犹新:青骑兵发现小区入口被车辆堵塞后立即拍照上传,网格员5分钟内抵达处置。这样的快速响应,得益于“1+2+N”治理模式——每个网格配备1名专职网格员、2名居民志愿者和若干名“青骑兵”流动网格员。正式受聘的“城市小探头”们,用熟悉社区每个角落的优势填补治理盲区。
青骑兵维护花园环境
在九坤五环华城小区,建筑废料铺就的园中小径与旧塑料桶改造的花槽相映成趣。“认养花圃+积分奖励”机制既美化环境又实现资源循环。青骑兵冯勇在配送间隙发放的千余份安全提示卡,让治理触角延伸至千家万户。两处露天议事空间——“咵天角”与“大树下的议事会”,构建起全天候民意反馈网络。
资源整合:服务网络构建治理生态
下午4时,社区活动室里,快递员、环卫工的子女正在志愿者指导下组装航天模型。依托“一中心五站点”服务网络,社区暑期托管班已开设篮球、消防演练等多门类课程,已惠及新就业群体子女上百人。
在长青街党工委统筹下,以团结社区驿站为核心,25家爱心商户组成的“青蜂合伙”联盟,为持证志愿者提供餐饮折扣等优待。辐射长青街道东片区金鼎湾社区、三民社区、华星社区、革新社区、合兴里社区共五个站点,覆盖快递、环卫等户外工作者群体。
长青街团结社区江城蜂巢驿站
团结社区曾经的荒废绿化带,通过社企联动机制改造成“共享学习角”,见证着共同缔造理念的落地生根。“解决问题不再是社区独角戏,而是生态大合唱。”耿锦感慨道。
驿站内,青骑兵苗帅正擦拭着“蜂巢心愿墙”,新贴的“想要学习摄影”便签等待认领。从物理空间的暖心升级,到情感联结的深度构建,江城蜂巢驿站的火爆印证着:当基层治理真正扎根群众需求,志愿精神便会自然生长。
报道支持 - 长青街道办事处
文、图 - 周玉微
视频 - 陈丝
通讯员 - 胡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