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来“打”蒜鸟

“这是我们3D打印出来的蒜鸟!”实验室里,武汉聚印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聚印科技)团队一片忙碌。

操作台前,工程师熟练地敲击键盘,在电脑上精细调整打印参数,眼睛一刻不离屏幕。打印机嗡嗡作响,喷头有条不紊地挤出细丝,逐渐构建出复杂的模型。

正在打印中的“蒜鸟”3D模型。

创始人朱文利教授穿梭其中,时而俯身与成员交流,时而拿起模型查看,整个实验室弥漫着浓厚的探索气息。

近日,记者走进临空港食品大健康科创中心(以下简称科创中心),直击聚印科技团队的工作场景。

“从校园里怀揣梦想的几个年轻人,到如今即将走向国际市场的创业者,每一步都离不开科创中心这个‘梦想摇篮’。”聚印科技团队成员余肖慧激动地向记者娓娓讲述团队的成长。

几年前,这个3D打印团队还只是武汉轻工大校园内的一个创业萌芽,成员们凭借着对 3D 打印技术的热爱,课余时间打印些文创产品,拿到商圈摆摊售卖,试图在市场中寻得一席之地。

产品色泽鲜艳五花八门

“那时候,资金紧张、技术瓶颈、市场渠道狭窄,各种难题就像一道道高墙,阻挡在我们面前。”余肖慧回忆道,脸上带着一丝苦笑。

幸运的是,他们走进了科创中心。“刚入驻的时候,科创中心的工作人员就像我们的‘创业管家’,第一时间为我们匹配了专业的专家资源。”

余肖慧兴奋地说,“专家给团队带来了国际前沿的材料研发理念,一下子打开了我们的思路。”

朱文利教授正在指导团队进行3D打印研究。

在科创中心的牵线搭桥下,团队开始专注于食品级3D 打印材料的研发。

在这里,扁平化、定制化、项目制管理运营的创新模式成为他们成长的“助推器”。对于团队的每个技术难题、每次市场拓展需求,中心的主要负责人员都能迅速响应。

“在材料的稳定性测试上遇到了问题,向中心求助后,当天下午就有相关领域的专家和我们一起探讨解决方案,这种效率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余肖慧感慨。

公司使用3D打印技术制造丰富多样的产品。

协同合作更是科创中心的一张王牌。中心联合华农、轻工、中医药大学等高校共建研发平台,让团队如鱼得水。

“我们和高校的科研团队交流合作,共享实验室资源,不断优化我们的材料配方。”科创中心负责人万凯说道。

如今,武汉聚印科技有限公司3D打印团队研发出的食品级3D打印材料性能卓越,吸引了国内外众多客户的关注。“我们即将建立自己的生产线,产品也准备出口。”朱文利难掩喜悦之情。

这个故事,仅仅是临空港食品大健康科创中心孵化成果的一个缩影。

“中心约2000平方米的空间,布局设置众创空间,承接高校科研资源,服务青年学子创新创业。”万凯向记者介绍。

近年来,东西湖区在加快打造食品大健康产业先发优势上“抢先起步”,前瞻布局,以打造创新创业新载体推动未来产业新突破。

临空港食品大健康科创中心。

科创中心位于环湖路与马池中路交叉口东北侧,提供总建筑面积约2万平方米的产业创新载体平台。中心附近即地铁7号线马池站,公共交通出行便捷,周边商业配套齐全。中心内部规划众创空间和孵化器两大功能区。

4楼为配套服务区域,引进了健身房、台球室、茶室等生活配套服务;5楼和6楼为众创空间,内设公共区域,配备了会客室、会议室、茶水间、书吧等共享区域,还有可容纳20人的共享办公区,另有20多间独立办公室。7楼及以上为孵化器区域,为企业提供定制化服务。

科创中心设置众创空间服务入驻企业。

“我们全心打造最值得信赖的‘创业港湾’,从办公设施、研发装备,到技术联姻、市场拓荒,皆能按需定制,精准匹配。”

武汉食品化妆品检验检测所,也让中心如虎添翼,他们提供全方位的专业支持,严格把控产品品质,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底气十足。

截至目前,科创中心已累计引进食品大健康企业50余家,落地高校教授项目3个(对接10个项目),建有3间综合实验室。

中心还在持续拓宽“合作版图”,谋划与国际顶尖高校共建联合研发中枢,汲取新技术;加强与全球行业龙头深度合作,贯通产业链;积极加强与产业基金对接,汇聚资金链。

“以打造食品大健康产业的标杆孵化平台为目标,全力构筑具备概念验证、小试、中试全链条能力的高能级孵化阵地。未来3年,力争孵化 50+高新技术企业。”万凯满怀壮志地描绘发展蓝图。


报道支持 - 金银湖街道办事处

文 - 黄柳

图、视频 - 金齐天

通讯员 - 王佳讯

相关阅读
打开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