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新华社区妇联有新招,助力企业解难题,妇女增收有新路!

近日,位于走马岭街道新华社区的华碧源鲟鱼养殖基地建设进入最后冲刺阶段,这座现代化养殖基地即将正式投产。然而,数万件过滤材料需手工组装的难题让负责人杨玉江犯了难——工序虽简单却需细致耐心,短时间内难以招募足量工人。这一困境在新华社区走访辖区企业时被精准“捕获”,社区党委高度重视,充分发挥妇联组织优势,发动辖区全职妈妈、退休妇女成立“家门口组装队”,既为项目投产按下“加速键”,也为妇女群体开辟了灵活增收新路径。



作为循环水养殖系统的核心环节,生产厂房养殖池的VF填料系统中过滤材料的组装质量直接影响鲟鱼养殖水质。社区在调研中发现,该工序无需复杂技术,但需逐件手工拼接,对操作者的细致度和耐心要求较高,短时间内招募大量熟练工成为企业的难题。“这正是辖区妇女群体的优势!”社区妇联主席介绍,全职妈妈和退休妇女时间灵活、做事细致,且对家门口就业需求迫切。经与企业协商,社区迅速制定方案,将生产需求与妇女特长精准对接,一场以妇女为主力的“助企增收”行动迅速展开。



为了让更多妇女参与其中,新华社区妇联创新工作模式,采取“分散组装、集中培训”的方式。社区妇联组织骨干妇女小组组长和社区两委成员进行培训,再由她们将组装技巧传授给其他妇女。由于组装工序简单易学,妇女们只需经过短暂培训即可上手,既可到社区活动室集中作业,也可在家门口灵活操作。“工序简单,带孩子间隙就能做几十件。”参与妇女表示,这种“零碎时间换收入”的模式,让接送孩子、操持家务与增收两不误。

新华社区妇联创新模式助妇女增收。



对企业而言,分散式作业既降低用工成本,又通过妇女群体的细致操作保障了组装质量;对社区妇女来说,增收之余更收获了社会参与感。不少妇女在集体劳动中重拾自信,邻里关系也因协作愈发紧密。更令人欣喜的是,部分掌握技术的妇女主动成为“社区导师”,带动更多姐妹加入。

目前,社区的“家门口组装队”仍在持续扩容。新华社区妇联表示,将继续发挥组织优势,探索更多灵活就业模式,为辖区妇女提供更多增收机会,同时也为企业发展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这场“助企增收”行动,不仅展现了基层治理的智慧与温度,也为乡村振兴和社区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通讯员 - 王恒

(本文来源走马岭街道,仅代表作者观点,本客户端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相关阅读
打开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