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在这个社区邂逅“非遗”

“要让线参差对齐,才能绣的平顺、好看。”“在缠丝的时候要注意平整均匀。”每周一或周三,在金银湖街学府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活动室时不时就有老师指导的声音传出,一堂堂非遗课程正在进行,聚精会神的学员们跟着老师的讲解和示范,认真完成着自己的作品。

非遗缠花课堂

多彩课堂,让非遗“活”起来

步入活动室,剪纸、汉绣、面人、缠花等各类精美的非遗作品琳琅满目。社区邀请的非遗传承人化身耐心导师,从基础技巧讲起,手把手指导居民创作。“刚开始的时候,针法太难掌握了,绣几针就想放弃,但是看到旁边姐妹们那么认真,我又咬咬牙坚持下来。”陈阿姨笑着回忆起最初接触汉绣的场景。她微微弓着背,眼睛紧盯着绣布,手中的绣针在丝线间穿梭,每一针下去都带着几分小心翼翼,从简单的平针绣起,一次次穿针引线,一次次纠正针法,手中的绣布也渐渐有了模样,一朵娇艳的牡丹初绽雏形。

“除了学习汉绣,我还和孩子一起做过糖画、学过宋代点茶、剪纸……”经常参加社区活动的居民周女士主动对记者介绍道。

原来,学府社区通过召开居民议事会,了解到居民对学习传统文化、非遗技艺的兴趣和需求,依照居民“点单”、链接志愿者“接单”的方式,整合辖区资源,借助党群服务中心活动室,采用线上直播与线下授课相结合的形式,打造了包含剪纸、绒花、木板年画、汉绣和英山缠花等内容的“指尖非遗”公益课堂。课程内容还会跟随居民意见建议做调整,让居民们每堂课都有不一样的体验。

非遗糖画

“非遗是‘活’的,可以延伸至更多的生活场景中,孩子们听说非遗传承人叔叔阿姨要来,都抢着参加活动,已有350多组亲子家庭参与公益课堂,开课70多期。”学府社区党委书记覃杜莲说道。现在,社区积极培育非遗传承的土壤,以“一老一小”带动其他居民家庭参与,打造了“指尖非遗”迷你博物馆特色文化品牌,让非遗在社区可观、可感,可触、可及,真正让非遗实现“见人见物见生活”。

自我成长,解锁幸福生活

“将珠子穿入铜丝中,穿进花朵,粘在簪棍上。”课堂上,丁亦芳正手把手教这群社区里的大龄学生如何制作非遗缠花发簪。十几名学员围坐在一起,大家边听边动手创作,有的小心翼翼地将珍珠粘贴到发簪底座上,有的则在设计上别出心裁,添加了一些小装饰来增加独特性。

非遗缠花课堂

“看到群里招募志愿者老师的通知后,我第一时间就报了名,想为大家出份力,让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传统文化。”丁亦芳从接触英山缠花开始,就为此深深着迷,自己拜师学习缠花技艺,经过筛选考核,成为了一名非遗课堂“老师”。

耐心细致的讲解、手把手的教学,所有学员全程紧跟,认真创作。“为了做好缠花,花了大量时间了解其款式和背后的故事,买来相关书籍,琢磨最近流行的新款式。给大家上课,能体现自己的社会价值。”丁亦芳笑着说道。

缠花制作非常考验耐心与细心,纤细的铜丝稍有不慎就会变形,彩丝缠绕的力度、疏密都关乎成品的美感。徐凌坐在角落,为了做好一片缠花花瓣,反复练习了数十次,手指都被铜丝勒出了红印,但她依旧仔细认真,“我就想着一定要把这手艺学好,做出漂亮的作品。” 她专注地将彩丝一圈又一圈绕在铜丝上,随着最后一丝缠绕完成,一片精致灵动的花瓣在她指尖诞生。

“我第一次缠绕出一朵花的时候,心里特别有成就感,觉得别人能做的原来我也能做到。”徐凌开心地说,在不影响陪伴和照顾孩子的前提下,缠花让她这个全职妈妈有了新的关注点和成就感,有了社交圈子和兴趣爱好,不再与社会脱节。徐凌笑着说,缠花让她变得愈发沉稳,内心逐渐充盈,完全没了做全职宝妈的不适感和压力。

款式、图案全凭自己创作和想象,老师和学员们在手作世界中尽情享受着创作的乐趣。一丝一线缠绕出的每件作品里饱含情怀和温度,给她们带来幸福与自我认同。

从“非遗进社区”到“非遗在社区”,社区就是非遗传承的“最后一公里”。“我们将继续链接整合辖区资源,创新课程形式,满足居民多元化、多层次需求,让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推动非遗融入居民生活,不断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覃杜莲说道。


报道支持 - 区委社会工作部  金银湖街道办事处

文、图 - 黄柳

通讯员 - 段鑫宇

相关阅读
打开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