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东西湖这些伢们,太会“玩”了

记者获悉,在备受瞩目的2024世界机器人大会青少年设计大赛湖北省选拔赛中,东西湖区园博园学校学生表现出色,荣获ENJOY AI赛项一等奖2名,二等奖4名,三等奖2名。

此项大赛为教育部办公厅公布的“2022—2025 学年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旨在通过竞赛活动充分培养青少年的团队协作、策略分工、动手实践等综合能力。

在园博园学校,科技教育的种子早已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走进校园创客空间,简约大方、富有科技感的教室映入眼帘。电教主任吴小康正耐心地为人工智能社团的孩子们讲解无人机和机器人的设计与构造功能。大家围成一圈,兴致勃勃地听着老师的讲解,课堂氛围浓厚而活跃。

课堂氛围浓厚而活跃。

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试飞”。

三年级六班的卢诗妍同学在本次比赛中荣获一等奖,她兴奋地表示,自己一直很想学习无人机。同样认真听讲的还有朱宸禹同学,他说:“我6岁就开始接触小机器人组装搭建了,看到模型能够动起来,真的特别有意思。”

在这里,学生们不再只是接受知识的“听课者”,而是成为了参与实践的“创想家”。四年级一班的邢志远同学表示:“我想设计一款人形机器人,帮助爸妈做家务。这样他们就有更多时间陪伴我了。”四年级二班的谢嫤如同学则偏爱动物图样搭建模型:“我非常喜欢小动物,所以我会按照它们的形态搭建模型,再安上摇杆、马达,让它们动起来。”

电教主任吴小康介绍,园博园学校人工智能社团成立于2018年,社团在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各设置了一个分团,并开设了机器人课程、创客课程、编程课程等特色课程。起初,社团活动集中在机器人的拼搭基础上,让学生根据任务要求搭建能过关的相应模型,完成任务动作。

随着活动深入,机器人编程也成为了人工智能社团的重要必修课,重点培养学生的专注力,强化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抽象思考能力和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的选手都是从三、四年级的人工智能社团选拔出来的。”电教主任吴小康介绍道。这些孩子动手能力很强,机械设计基础扎实,能独立设计、修改机械臂,还具备一定的编程能力。但他们的年龄尚小,参赛经验不足,心理素质和临场应变成为他们最为关注的问题。

获奖学生合影(学校供图)

比赛并非一帆风顺。四年级四班的李睿洋同学就遇到了程序调试的难题。“我觉得比赛最难的就是调程序。”他回忆道,“在学校里调好了,到比赛的时候再去调试又不行了。”幸运的是,他牢记了老师的提醒,沉下心来专注调试,最终取得了三等奖的好成绩。四年级三班的詹子宸同学正式比赛时,他的电机突然坏了。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他迅速向指导老师求助。在老师的协调下,他成功借到了备用电机。在调整好心态后,他很快改装好机器,顺利完成了比赛,并荣获二等奖。

“集训时,大家给自己定的目标都是完成全部任务拿满分。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发现稳定的心态才是关键。”电教主任吴小康解释道,尽管现场场地条件出现了变化,但每个同学都根据自己的判断灵活选择了常规方案或备选方案,最终都取得了理想的成绩,收获的不仅仅是一纸证书,更是一份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校建有设施完善的创客教室、机房,在课程中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园博园学校挂职副书记吴孟洋介绍学校非常注重加强科技创新教育师资的培训与引进,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学校鼓励相关专业老师积极参加区级、市级教育部门组织的相关培训,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

创客空间内开展教学。

据了解,在学校,学生们通过参与各种科技创新课程,不仅培养了空间构建能力和基础科学应用能力,还以编程思维为载体,锻炼了算法思维和逆向逻辑应用能力。在团队合作和探索创新的过程中,他们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提升。

经过多年发展,园博园学校的人工智能社团已经发展成为团员人数达200人的大型社团,累计有1000余人次参加过社团活动,截至2024年,园博园学校已有100人次学生参加了国家级、省级机器人、人工智能赛事荣获各级奖项100余个。

吴孟洋表示,“秉承‘创新引领,科技赋能’的教育理念,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科技人才。”下一步,学校将继续深化科技创新教育改革,完善课程体系,举办更多科创活动,用科技为孩子插上梦想的翅膀。

近年来,东西湖区教育局始终坚持“培基固本、厚积薄发”的总体思想,通过小初高连贯培养、俱乐部资源整合以及科创导师梯队建设等措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未来,东西湖区将继续深化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的科技素养和创新能力,为区域科技创新发展贡献力量。

报道支持 - 东西湖区教育局

文、图 - 周玉微

通讯员 - 吴菲 林嘉

编审 - 宋亮

相关阅读
打开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