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驱车16公里上门更换胃管,12名白衣天使轮流守护84岁老人“生命线”

9月21日下午4时,协和东西湖医院康复科护士长张娟驱车16公里,与护士张亚博、罗灿一起来到位于走马岭街试验站袁刘家台的患者黄老家中,为84岁的老人更换胃管。张娟像往常一样,向家属讲解了置入胃管的相关风险,并与家属签订了护理侵入性操作风险告知书。

“黄爷爷,您先做个吞咽的动作试试。”“我们现在来给您换胃管,可能会有一点点不舒服,但是马上就好了,您不用紧张啊。”两名经验丰富的护士取出胃管,一边安抚患者情绪,一边熟练操作,不到3分钟就为其更换成功。

“谢谢、谢谢,这次又多亏了你们!”老人的大儿子掏出手机,登陆协和东西湖医院的微信公众号,支付了胃管耗材费135元。加上前一天挂号的3元钱,这次医护人员上门为他的父亲更换胃管,医院总共只收取了138元。

9月21日下午,协和东西湖医院康复科护士上门为患者更换胃管。郭丽霞 摄

老人家属说,不到2个月的时间,这已经是该院康复科医护人员第三次义务上门,为他的父亲更换胃管。去年12月底,老人突发脑卒中,半年多辗转了好几家医院住院治疗。今年7月6日,他从武汉市中心城区一家医院出院后,由于丧失吞咽功能,留置了胃管。子女们为他聘请了一名护工,每天通过胃管将流食注入胃里。但胃管的有效期只有一个月,需每月定时更换。家属咨询了多家医疗机构,要么距离太远,要么对方觉得有风险,都表示无法提供上门服务。如果用救护车将老人送到医院,每次往返费用接近500元,且路途颠簸、会给老人带来极大痛苦。

抱着最后一丝希望,家属拨通了协和东西湖医院的值班电话,找到了该院康复科护士长张娟。张娟得知实际情况后说:“您父亲的情况十分特殊,上门换胃管的风险很大。但您别着急,我们来想办法。”

老人并非该院患者,医护人员对他的病情并不了解,更担心自己好心上门,一旦出了问题反而要承担责任——去,还是不去?科室的12名护士经过商量后一致认为: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守护群众的生命安全是医务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8月10日,张娟派出科室两名得力干将——有着多年插胃管经验的护士方燕、马雅倩上门,为老人顺利更换了胃管。

然而不到一周,意外发生了。8月16日晚上9时许,护工焦急地打来电话:“您的父亲自己把胃管拔出来了!”老人家属慌忙通过微信与方燕取得了联系。方燕当时正在外参加培训,她立即联系了护士长张娟,并叮嘱“注意不要让老人咳呛到”“可以用棉签保持口鼻的湿润”。第二天,郭敏、徐慧两位护士紧急上门,为老人再次接通进食管道。

“每当我们表达谢意时,医护人员都说这是举手之劳,可这‘举手之劳’却解决了困扰我们全家的大难题。”家属说:“她们把病人当成自己的亲人,不仅为我们节省了一大笔看病的费用,还免除了我们做子女的请假去医院排队挂号、父亲大老远去看病的痛苦,让我感受到白衣天使就在我的身边。”

张娟说,对于每个月这项“吃力不讨好”的上门任务,护士们总是主动请缨。由于患者家属只有周末有空,张娟就结合家属提出的上门时间和护士的排班情况,安排大家轮流值守。大家早已达成默契:“只要患者有需要,我们随叫随到。”

协和东西湖医院院长周静表示,医者仁心,医护人员的共情能力有助于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她介绍,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协和东西湖医院在区委区政府的统筹安排下,与走马岭卫生院开展了紧密型医联体建设,不仅下派骨干担任医院管理者,常态化专家下沉坐诊,还为不方便就医的患者提供上门医疗服务,切实做到“精医奉献、福泽人民”。

来源 - 大武汉客户端

相关阅读
打开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