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增强文化自信,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武汉党员干部群众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之五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连日来,全市党员干部群众认真学习领会全会精神。大家表示,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是时代潮流,是大势所趋,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坚定文化自信,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浪潮中守正创新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文化科技的融合对于树立文化自信、做好文化传承不仅十分重要,而且极具时间上的紧迫性。武汉市委党校分管日常工作的副校长涂亚平表示,我们必须认清新形势,加快适应新形势。我们研究党的创新理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首先要全面完整准确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以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自己的研究与创新。在科学思想理论指引下,增强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浪潮中的应变能力,守正创新、推陈出新,放手在数字时代数字空间里遨游,结出灿烂的果实。

武汉数创大厦。

“信息技术的发展是当今时代发展的大势,树立文化自信、做好文化传承,要充分认识信息技术带来的文化载体革命性变革和文化输出形式手段的重大改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荣枢表示,我们要深刻把握当代生活模式“人机交互”“虚实一体”的显著特征,着重掌握数字技术的内容整合、多媒体呈现。“要以跨领域思维和跨学科视野把握时代大势,实现文化传播传承的科学性和技术化,增强文化自信与自觉。”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陈波表示,信息时代为文化的传播交流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互联网、社交媒体和数字化平台使各国之间的文化得以加深和扩展,从而促进了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与此同时,文化话语权的争夺、互联网信息的真实性问题,以及数字鸿沟和信息不对称现象,可能会加剧文化资源的不平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借助技术力量,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数字空间焕发新的活力,以适应多元化的文化环境。”陈波说。

人才培养与教育创新是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陈波表示,培养具备跨学科知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如具备文化、艺术与科技交叉背景的专业人才,能更好地推动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通过数字化转型与跨界融合、全球化视野、人才培养等综合措施,文化发展能够更有效地适应新形势,开拓创新空间,促进产业的持续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积极探索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长效之道

“传统魅力需要当代表达。”武汉汉剧院副院长、国家一级演员王荔表示,“将认真学习贯彻全会精神,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汉剧创作上,我们将结合武汉本土文化进行创新创造,激发年轻演员的创作热情。传播方式上,要积极拥抱新技术,利用各种新媒体平台和流行文化元素,让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汉剧的魅力。”

“船长9号”上的汉剧表演。

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离不开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近年来,武汉汉剧院新生力量增加,文艺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王荔希望让更多人了解汉剧、感受汉剧的魅力,助力文化传播,增强文化自信。

“这次全会对文化工作作出重要部署,充分体现了对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武汉市文联副主席舒辉波表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推出更多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

近年来,舒辉波感受到全国各类实体书店转型升级加速。“很多书店成为网红打卡地,正在从单纯的书刊销售场所向综合公共文化空间、公共阅读空间方向发展。武汉一批小而美的阅读空间也成长起来,为市民带来高品质阅读环境与体验。”

探索文化与科技融合的长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湖北省社科院党组成员、副院长邓为说:“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武汉可顺势而为,塑造科技之城的品牌标识,打造科技体验旅游线路,讲好科技创新故事,培育好我们脚下这一方科创热土。”

邓为表示,我们要直面科研工作中数字化赋能不足的问题,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新形势,尽快形成研究成果和数据集成“双轮驱动”的智库发展形态。邓为认为,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不仅对增强文化自信、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基础和战略意义,也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挥着重要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作用。“广大社科工作者要扎实开展重大课题研究,努力推出一批聚焦中国改革认识论、方法论的优秀研究成果。”

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为文化传承发展带来了无限可能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新形势下,旅游景区如何更好展现文化特色、彰显文化自信?武汉木兰花乡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杜堂村第一书记葛天才认为,景区的发展离不开文化注入,“我们的做法是一方面挖掘文化内涵,一方面在传承中创造、在创造中发展”。景区通过引进木兰文化博物馆,凝聚一批木兰文化学者和非遗专家,把木兰文化的“根”留住。

小朋友在木兰不夜城灯火璀璨的夜色中嬉水。  李海纳供图

去年该景区上新夜游项目,开发东西两市、太平十二巷,形成景区内游动的木兰文化集结、文化旅游深度结合。木兰花乡还积极建设智慧景区,开发智能导览APP,“只有提供更精准更贴心的文化服务,才能让游客更愉悦地游览壮美山河,增强爱国豪情与文化自豪感”。

借助信息技术,我市传统文旅资源与品牌取得更高效传播,展现更美丽身姿。黄鹤楼讲解员周媛说,黄鹤楼景区是武汉这座文化历史名城的一扇窗口,借助新技术新手段,人们总有看不完、品不尽的新内容。以自己的实践为例,她就从不满足背诵现成的导游词,而是尽可能尝试利用多媒体手段,制作图文并茂的PPT、生动有趣的视频等,向游客呈现黄鹤楼视角新颖、不同寻常的“另一面”。

“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AI……不仅重塑了我们的生活,更为文化传承发展带来了无限可能。”武汉中共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馆长袁亚妮认为,文化传承跨越传统载体,通过数字化、网络化手段实现多元化、全球化,地域界限被打破,文化交流与互鉴变得前所未有的便捷。

袁亚妮说,文物工作者应紧跟时代发展,积极拥抱技术变革,以创新思维推动文化传承与传播现代化。利用信息技术加强文物的数字化保护、智能研究、创新展示,促进文化交流与合作,培育文化创新生态。同时紧密结合时代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造既具有深厚底蕴又富有时代气息的文化成果,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


来源 -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

相关阅读
打开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