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鳗鱼如何“游”进东西湖?

近日,记者从位于东西湖区走马岭街的武汉市科洋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下称“科洋生物”)获悉,其高效设施渔业——工厂化循环水温室大棚鳗鱼养殖基地项目一期即将完工,计划月内投用。

工厂化循环水温室大棚鳗鱼养殖基地项目一期即将完工。

东西湖没有海,如何养鳗鱼?

走进科洋生物园区,记者看到工人正在建造鳗鱼养殖池防护墙,为竣工验收做准备。

在占地约3850平方米的现代化养殖大棚里,建有两个长110米,宽12米至24米,深2.5米的养殖池。公司总经理助理黄元方介绍,这里将投放24万尾鳗鱼苗,出售成品鳗鱼80吨。 

鳗鱼属于洄游性鱼类,在淡水中生长、在大海里产卵,因此鱼苗只存在海洋之中。目前,国内鳗鱼苗还无法通过人工繁殖,而是在鱼苗阶段从海洋捕捞回来,再由人工精心培育。

海鲜陆养,如何让鳗鱼适应淡水环境?

黄元方介绍,鱼苗引进后,第一时间放入盐分接近海水的淡化池培育。从第二天开始,每天定时定量往淡化池里加入本地淡水,逐渐把池水盐度降下来;7至10天后,淡化池中的水环境和大塘里水环境基本相似,这时,鱼苗可放进大塘养殖。

除了水质管理,海水鱼淡水养殖还要根据养殖品种和生长阶段,选择合适的饲料,合理控制养殖密度,科学搭配养殖品种和养殖规格,防止病害传播。科洋生物在鳗鱼养殖基地建设过程中,已申请5项实用新型与发明专利,应用先进的养殖技术,为鳗鱼创造更为舒适的饲养环境。

“农业发展离不开科技支撑,利用新技术发展装备化养殖,才能闯出市场。”黄元方透露,科洋生物从去年10月开始追加投资,购置进水系统、自动排污管道等设施,打造标准化养殖大棚,建设高端鳗鱼养殖基地。

让鳗鱼住得好,吃得更好

“环境好,营养足,养护精,鳗鱼长得又好又快。”黄元方告诉记者,鳗鱼一般长到250克到400克之间上市,传统土塘养殖需2年出池售卖,工厂化养殖仅需8到12个月。工厂化养殖,有望改善鳗鱼生长周期。

养鳗鱼,对水质要求非常高,需及时清除水中有机物和废物,控制水体内病原菌。

工厂化养殖池底采用0.3米厚度的三合土(石灰、石粉、干土)夯实,再铺上0.2米厚的鹅卵石和0.2米厚的瓜子片石,水质底部得以改良。池底按间隔0.5米铺有管道,饵料投喂1小时后实现自动排污。

同时,需要根据水质变化情况进行合理的增氧、投饵,以提高水质和增加营养。池底增氧系统采取通过底部罗茨鼓风机输送空气,池底曝气盘和水面增氧机增氧相结合的方式,模拟活水环境,保证养殖池溶氧充足。

23℃——养殖池旁,高精度数显温度计上显示池水温度为鳗鱼生长最适合的温度。通常情况下,从11月到次年3月温度较低,鳗鱼几乎不再进食,只消耗身体里能量,体型会“日渐消瘦”。科洋生物依托汉川电厂热能保障,鳗鱼基地一年四季皆可进行育苗生产,养殖所用的水体引自汉江,可靠的水质让鳗鱼出现病害的几率大幅降低。 

工厂化循环养殖拓开渔业发展新路

科洋生物2004年落户东西湖走马岭,之前养殖的多为“四大家鱼”,2010年左右开始尝试转型,与国内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成长为以水生动物药品、生物渔肥、微生物制剂、生物饲料等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以及鳗鱼特种养殖的农业产业化企业。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技术,被农业农村部列为2019年、2020年重大引领性农业技术。之后,科洋生物承担了2023年湖北省科学技术厅批准立项的重点研发“工厂自动化鳗鱼饲养关键技术研发”项目,通过自动排污设计应用和水质监测,对鳗鱼养殖过程中的寄生虫病害防治、饲养技术、自动排污及水质自动监测调控等进行研发,实现工厂规模化、绿色化、集约化、智能化养殖,达到降低养殖成本、缩短周期、减少病害和用药、降低养鳗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

科技创新有力地支撑了产业发展,可实现生产效率最高、生态环境保持最佳、动物福利得到加强的目标,绿色、生态、循环、高效,代表着未来水产养殖业发展方向。科洋生物养殖模式的示范,促进了水产养殖业的工业化深度转型,带动周边养殖户、合作社20余户,形成一整套可复制推广的新模式。

创新发展模式,实现产业生态化。凭高效设施渔业,科洋生物在东西湖实现了从“零到万”的发展。截至目前,其高效设施渔业面积达到2.8万平方米,经济效益增长了12倍,成为武汉市水产养殖的重要力量。

“烤鳗鱼工厂也在同步建设,提高鳗鱼生产附加值,培育全产业链条,促三产融合发展。”黄元方对公司在东西湖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报道支持 - 走马岭街道办事处

文:蔡倩

图 - 王露

视频 - 王露

通讯员 - 陶璨、石雪颖

一审 - 彭闯

二审 - 戴东辉

三审 - 陶恒

相关阅读
打开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