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银湖街吴氏父子的“指尖传承”
夏天的金银湖畔,碧波荡漾、绿树成荫,在金山大道旁一个普通的园区内,琴声袅袅,暖意融融。
小楼一层的窗前,一名20出头的清瘦青年双手轻抚,为新制的古琴调音,一旁的男子正在制作古琴。他们是一对父子,父亲吴友全、儿子吴铭。6月21日,记者走进位于金银湖街的溪山琴堂,在他们的讲述中,父子合作调音,夫妻因爱制琴,琴音回旋家中等点滴故事,串联起他们一家人的生活日常,也浓缩了两代人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的执着坚守。
父子俩合作
识琴
今年54岁的吴友全,2011年开始从事古琴材料销售工作,喜欢上这个古老的乐器,开始自己尝试做。斫琴看似手艺活儿,却要通音律有悟性,更要有特殊的体质和吃苦耐劳的劲头儿。为此,他特意到北京拜师开始系统学习。
吴友全回忆,那时为中国艺术研究院供应古琴材料,参与老琴修复工作。他的妻子甘万霞也是古琴爱好者,了解到好的古琴价格甚至超过一套房,吴友全开始为妻子亲手制作古琴。
选材、造型、槽腹、合琴……一把古琴的制作要经过8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里,还有很多道小工序。比如灰胎的打磨和擦漆,不仅要把握好温度和湿度,还必须风干一定时间,才能保证漆面不会拱起或脱落。
随着现代工艺技术的进步,批量生产的工艺可以让斫琴产量提升,但吴友全还是坚持着老祖宗传下来的古法手工斫琴技艺,他坚信“择良材,斫好琴。斫琴也是需要高山流水觅知音一样,每片木材也有自己的特殊性,斫琴师就是要去不断挖掘木材的声音潜质才能做出真正的好琴。”
吴友全告诉记者,他的琴用料为老青桐、老梧桐,丝弦琴古朴含蓄,老味儿十足,颇具君子谦和之风。
制琴
记者在吴友全的制琴作坊看到,在一间屋子墙面上,大大小小的制琴工具分门别类样样俱全。一旁的制作台上,摆放着一张古琴的半成品。吴友全小心翼翼的用凿子凿着木板,随着凹槽的逐渐显现,琴的轮廓也渐渐清晰起来。外面不远处的屋子里,则整齐码放着收藏多年的木料。
大大小小的制琴工具分门别类样样俱全
吴友全说,为了防止古琴日后变形和皲裂,斫琴材料一般要在自然常温、通风透气的地方放置一两年后才可使用,而他积攒的这些木料系梓木和杉木,多是在贵州等地搜寻回来的拆房子老料。吴友全指着一块满是虫眼的木材,告诉记者这是块好料,多孔结构对声音的传导更为显著。
工作室另一头是一处漆房,里面搭着木架,目的是为了晾干琴身上的漆,既不能烘烤,也不能暴晒,需要恒定的湿度,让时间打磨定型。
材质、制法、制作环境的温度高低不同,决定了每一把琴的音色独一无二。“手工斫琴,每一把琴都是有灵魂和温度的,由于斫琴师傅手法不一,因此世间没有音色一模一样的琴。”吴友全说,这么多年来,工作室里有无数失败品,他手上的漆疮和伤口依然清晰可见。
斫琴用的漆,是天然的大漆,也即是生漆,大多数人遇到生漆都会皮肤瘙痒甚至溃烂,奇痒无比,经历无数次的“对抗”后,才能产生漆过敏抗体,那些年,吴友全的双手常常因为大漆过敏而发红发肿,十分难熬。
吴友全斫的第一把古琴,前后用了三年左右时间制成。在涂漆时,由于皮肤过敏,他全身长满了红斑,痒疼难忍。为了防止抓破皮肤,有时晚上睡觉都要戴着手套。“硬是全身蜕了一层皮,反应才没那么强烈了。”
弹琴
在制作工坊旁的另一间房,是溪山琴堂的琴室。屋内装饰古色古香,墙面上悬置一张张手工制作的古琴,琴身温润如玉,抚弦听之,音沉苍古。
采访间隙,吴铭和母亲共同弹奏了一曲《梧叶舞秋风》,只见他右手弹弦、左手指尖轻轻触碰徽位,其空灵之声,瞬间将室外的车水马龙、喧嚣嘈杂隔在门外,给室内平添了一份宁静和雅致。
自小耳濡目染的吴铭,比同龄孩子有了更多接触和了解古琴的机会。长大后随中国音乐学院古琴演奏专业的赵子天先生学习古琴艺术、随南云琴庐创始人南云老师习琴至今。
吴铭回忆自己的学琴之路并不轻松,父亲严格要求,为他制定了每天雷打不动的练琴规则。甘万霞介绍,父子在斫琴和学琴过程中必然会产生摩擦冲突,但是一家人常会聚在一起为古琴的音色提出各自的建议,以各自擅长的方式为古琴延续添上一把柴。
习艺以修心,古琴演奏中的智慧贵在动静相宜、神清气和。吴铭告诉记者,自己在练习《流水》曲目时,一直不得要领,于是走出去看了大海、瀑布、江河,直到在庐山三叠泉,看到了小溪汇入支流,支流汇入干流,流水的变化让他有了明悟,出去走走才能获得更多灵感。
说琴
随着时代发展,传统文化热潮涌动,曾经较为“小众”、仅被专业人士熟知的古琴渐渐被大众所接受,千年的琴瑟之音传承再次迎来“春天”。
如今在溪山琴堂,吴铭每天的课程都被排满了,有20多岁的年轻人,也有即将退休的老同志。
吴铭授课(受访者供图)
“教别人弹琴让我学会了静和远,凡事只要静下心来,就会有更多的收获。”吴铭谈及教学中有这样一位姐姐,总说自己学不会,有畏难情绪,他就每次多弹一小段,加个小堂,引起共鸣,调动她的学习主动性。“希望把学习古琴当成一种生活方式,而不是学一门技能。”
借助“非遗文化进社区”活动,吴铭和金银湖街丽水社区加强合作,在小区开设古琴课,让更多人接触古琴、学习弹奏的同时,进一步传承古琴技艺。
对于那些古琴爱好者,父子俩常将古琴借给他们,供他们长期练习使用。遇到了知音,父子俩甚至还会将古琴拱手相赠,他们家的小院每天都热热闹闹……
“未来想在东西湖多设几个教学点,古琴是咱老祖先传下来的好东西,我们有责任让更多的人了解它、喜欢它,共同把它传承下去。”吴铭说。
报道支持 - 金银湖街道办事处
文、图 - 蔡倩
通讯员 - 李可涵
一审 - 彭闯
二审 - 汪杭
三审 - 陶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