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才聚网谷 | 秦银华:乡村振兴路上的“新农人”

在东西湖区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中,涌现出一大批优秀女性,她们自信自强,奋进担当,她们在各自领域拼搏进取、闪闪发光,她们是建设“中国网谷”的最美巾帼力量,本期“才聚网谷·高层次人才风采展示”专题系列报道重点推介初心如磐,扎根乡村的武汉市“三农”公益奖获得者 - 秦银华。

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真正建成产业,形成集群。这是秦银华的梦想,她扎根乡村,运用先进养殖技术,走出了一条智慧农业发展的新路子。

返乡创业 跨界搞水产

秦银华大学专业是工业外贸,毕业后自己创业。2000年初次接触水产养殖业时,她抱着闯一闯、试一试的心态,开始养鳜鱼。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诗句里的鳜鱼其实难养,难在食性很“倔”——只进食活鱼活虾。

四斤活鱼才能养出一斤商品鳜鱼,养一亩鳜鱼,就要养四亩小鱼作饵料,再加上越冬、发病等问题,产量可想而知。

“缺钱、缺人、缺技术。”秦银华前期试水以失败告终,连续3年亏损30余万元。连续的亏损没让她放弃自己的梦想,卖房集资继续探索养殖之道。

对知识的渴求 让她坚持下来

“不懂就学!”秦银华跑市场、学技术,鱼苗管理、饲料配备、鱼塘水质、水温调节都要了解。

“那个时候就像一头扎进去了,非要把问题弄明白。”秦银华称遇上了好机会,“政府大力扶持,不仅提供一定的项目资金,还免费提供各种培训。”第一次参加培训,秦银华带着鳜鱼饵料问题,现场向专家咨询。

2016年,传统“四大家鱼”行情走低,中高端品类鱼逐步兴起,秦银华嗅到商机。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发现养殖黄颡鱼具有很好的经济价值和市场前景,于是把目光投向黄颡鱼养殖。

“所有鱼苗都从广东采购,黄颡鱼不耐运输,损耗、死亡率特别高,不便于在当地推广养殖。”在鱼苗上吃过亏的秦银华告诉记者,所以她决定将更多精力用于鱼苗繁育研究,力争用研究成果来发展当地规模化养殖。

有了新技术加持,秦银华探索实施池塘循环流水养殖技术,在政府支持下建立了检测室,实现水产养殖的工业化生产。

秦银华查看鱼苗情况。(采访者供图)

除了供应生鲜,公司也发展了鱼类深加工产品。养殖银鳕鱼,一鱼可多食。红烧鱼块、炸小酥鱼、汆汤鱼丸……好水养好鱼,好鱼卖好价。

近年来,公司还与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合作开展太阳鱼人工繁育,与长江水产研究所合作开展大鳍鱯人工繁育,公司鱼苗繁育量和生产效益逐年攀升。

水产养殖 “风生水起”

如何引导周边养殖户和自己一起走上致富路,秦银华也花了一些“小心思”。一开始,养殖户担心产量不行,担心没销路,秦银华就承诺提供鱼苗、饲料以及技术服务,帮助养殖户实现科学养殖,并负责回收成品鱼。300多家没有了后顾之忧的养殖户们在她带动下形成总面积达3000多亩的规模化养殖基地,渔业收入规模超过2000万元。

秦银华(左)现场为养殖户做技术指导。(资料图)

如今,秦银华正与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合作开展科普研学,以东山街群力大队作为示范点,探索社区治理、家庭教育、社区养老新模式,共建长江淡水鱼科普基地,全流程展现鱼类繁育、生长过程,打造生产劳动课开放点,为社会各界提供走进水产、了解鱼类的机会。

去年,秦银华成为武汉市首批获评职称的“土专家”——水产养殖领域的高级职称,相当于常规评审的副教授。

“现代农业需要更多的现代人才,以人才振兴助力乡村振兴,打造乡村人才强磁场。”如今,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像秦银华一样扎根乡村,在广阔天地中打拼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文 蔡倩 图 张洁)

相关阅读
打开APP